总是不失望,常常有惊喜(1)
点击“非语文”,免费订阅!
总是不失望,常常有惊喜(1)
——兼谈我们为什么要学古文?
学一点古文,读一点古诗,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;但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,古文所占的比重是不是有点偏大?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。好多人认为不需要学这么多,学这么难,理由主要是,对于现代人来说,古文没什么大用场,学起来又费时费力,真所谓“可怜无补费精神”。
我暂时不想参与这个争论,也不急着表态。
的确,除了专业人员或对古典文学、文化情有独钟的人士,通常情况下,人们很少看古文,更不用说讲古文或写古文了。
我对古文谈不上多大兴趣,只是因为教学的需要有一些接触而已。不过,就语文高考试卷或各地的高考模拟卷来看,其中的古诗文选文还是值得一看的,而现代文大多无法卒读,如果不是因为复习应试,我才不会看那些现代文呢。
现代汉语作品,包括外国作品的译著,当然有很多精品,但它们一般不会出现在语文试卷里,这里有好多原因,比如篇幅,比如难度和深度,比如命题和阅卷的方便等等。但古文就不一样了,尽管试卷中经常会避开特别有名的篇章,而且这么多年的命题,特别是各省自主命题,还有各地大量的模拟试卷,古诗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余地似乎越来越小了。其实不然,古诗文作品不但数量可观,而且质量上乘,大多堪为经典。事实上,经过千百年的淘洗,能够流传下来的,本身就是经得住考验的佳制。
这两天,高三的紧张复习让我心力交瘁,铺天盖地的试卷让人烦不胜烦,在这些堆积如山的文字垃圾中,幸亏有古诗文在,它们常常让我眼前一亮,可喜可愕,寓目把玩,心有戚戚,或莞尔而笑,或憬然有悟,真所谓“清泠之状与目谋,瀯瀯之声与耳谋,悠然而虚者与神谋,渊然而静者与心谋”。这些古文我大多没看过,如果不做这些试卷,可能以后也不会看到,那会错过多少好文章啊,看来,我的古文阅读真的有待加强。
下面我随便举几篇最近做过的模拟卷中的古文为例,都是手边的,没有特意挑选,说说它们给我带来了什么样的惊喜。
再说一遍,试卷中的现代文很少有我看得上眼的,而几乎任何一篇古文都没有让我失望。
1 | 韩愈的《上张仆射书》 |
这是韩愈写给他的顶头上司的一封信,在这封信里,韩愈认为严格的考勤制度束缚了人的天性;为尊重人的自由本性起见,应该实行弹性工作制。只要把该做的事情保质保量地完成,管他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下班呢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,一定要逼着他按时按点,“晨入夜归”,按部就班,规行矩步,实在是强人所难。韩愈很干脆地说他做不到,如果一定要“抑而行之”,是要得神经病的(“必发狂疾”)。
这个建议就是在今天也是很有见地的,不过,你要是认为该文就是韩愈为自己的自由散漫、迟到早退找借口,那你就低估韩愈了。
文中有这样一句话——
孟子有云:今之诸侯无大相过者,以其皆“好臣其所教,而不好臣其所受教”。今之时,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,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,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。
“无大相过者”就是“没有大大超过别人的”,也就是说,大家都差不多,彼此彼此,伯仲之间,难兄难弟,不分轩轾,很少有出类拔萃的,鹤立鸡群的,卓尔不凡的,超尘绝俗的。再换句话说,就是千人一面,异口同声,随波逐流,人云亦云。
亦步亦趋者多,特立独行者少;循规蹈矩者众,独辟蹊径者寡。
用一句时髦的话讲,就是平庸化。
大面积的、整体性的、塌方式的普遍平庸化。这正是我们今天面临的、让国人很没面子的现实,每年的诺贝尔奖几乎成了我们的心病。无论是政界、商界,还是文艺界、学术界,乃至娱乐界,丑闻倒是不少,赫然成大家、成大气象者寥寥。
每个人都是天才,天赋异禀,但何以如此迅速地扁平化,同质化,空心化,庸俗化,去个性化而迅速沦落成一群乌合之众?
孟子说,原因就是领导都喜欢教训人而不喜欢听别人教训。韩愈说,领导都喜欢那些听到指令就奔走效命的人,不喜欢那些有自己的见解和操守并恪守原则和道义的人。
由此看来,领导喜欢定下各种规矩,其目的并不在规矩本身,而在于检验手下人是不是听话;同样,那些剑及履及、惟命是从的人也不是相信规矩本身,而是借此向领导表示听话和效忠罢了。“不听话,不给饭吃”,所以韩愈紧接着讲:“闻命而奔走者,好利者也。”真是一语中的。
孟子时代是这样,韩愈时代是这样,今天又何尝不是如此?但孟子敢于“说大人,则藐之”,意思是向诸侯进言,就要藐视他们!韩愈则“欲为圣明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”,而今天又有几人“直己而行道”如孟韩者与?
不过,我对领导的喜好没兴趣,从韩愈的这篇文章里,我得到的启发更多的还是教育方面的。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是:我们的人才出不来。所谓钱学森之问——“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”,原因其实很简单,孔子说“因材施教”,韩愈说:“量力而任之,度才而处之,其所不能,不强使为。”潘光旦说,自由是最好的教育。
韩愈说:“下之事上,不一其事;上之使下,不一其事。”
又是一语道破!
摧毁人才最快捷的办法就是“一”,就是“统一”,统一教材,统一考试,统一标准,整齐划一,绝对服从,不敢越雷池一步。
今年是己亥年,180年前也是己亥年,那一年龚自珍写下了一组诗歌,我们有必要重温其中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首——
九州生气恃风雷,
万马齐喑究可哀。
我劝天公重抖擞,
不拘一格降人才。
2019年2月25日星期一
附:《上张仆射书》 韩愈
九月一日,愈再拜:受牒之明日,在使院中,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馀事来示愈。其中不可者,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,皆晨入夜归,非有疾病事故,辄不许出。当时以初受命,不敢言,古人有言曰:人各有能有不能。若此者,非愈之所能也。抑而行之,必发狂疾,上无以承事于公,忘其将所以报德者;下无以自立,丧失其所以为心。夫如是,则安得而不言?
凡执事之责于愈者,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,必将有以取之。苟有以取之,虽不晨入而夜归,其所取者犹在也。下之事上,不一其事;上之使下,不一其事。量力而任之,度才而处之,其所不能,不强使为,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,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。孟子有云:今之诸侯无大相过者,以其皆“好臣其所教,而不好臣其所受教”。今之时,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,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,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。闻命而奔走者,好利者也;直己而行道者,好义者也。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,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。今之王公大人,惟执事可以闻此言,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。
愈蒙幸于执事,其所从旧矣。若宽假之,使不失其性,加待之,使足以为名,寅而入,尽辰而退;申而入,终酉而退,率以为常,亦不废事。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,必皆曰:执事之好士也如此,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,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,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,执事之厚于故旧如此。又将曰: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,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,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,则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。若使随行而入,逐队而趋,言不敢尽其诚,道有所屈于己。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,皆曰:执事之用韩愈,哀其穷,收之而已耳;韩愈之事执事,不以道,利之而已耳。苟如是,虽日受千金之赐,一歳九迁其官,感恩则有之矣,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。
伏惟哀其所不足,矜其愚,不录其罪,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。愈恐惧再拜。